你不是必须经历痛苦才能改变 | Beads #27
独处,当下,发现潜力

Hi
我是 April,这是 Beads 给你发送的第 27 封邮件。
截至这封邮件发出前,Beads 的订阅量达到了 772,比上周增加 23,欢迎新加入的朋友们!
我们的下一个小目标是 1000+,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一定要继续帮我们分享和转发出去,让身边的朋友也来订阅,这是对 Beads 非常大的支持和鼓励!Beads 的订阅地址是:https://beads.beehiiv.com
如果你有任何反馈,都可以给我们发邮件:[email protected],我们会第一时间给你回复。同时,也欢迎关注我们的 微博 和 Twitter 账号 @BeadsLetter。另外,如果阅读邮件不便的话,每隔一周,你也可以在我们所属厂牌的公众号 Marcast 中读到 Beads 的内容。
失业人群与劳动力杠杆率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两集我最近听到的比较有启发的节目,一个给了我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自己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另一个帮我更好地了解自己。
第一个要给你分享的是来自播客 The Indicator 的单集:Who's the boss in today's labor market?
The Indicator 是从我们第 8 篇 newsletter 中分享过的 Planet Money 衍生出来的一档短播客,都是 NPR 旗下的王牌节目,就不过多介绍了,如果你常听英文播客一定不会不知道。
在这集节目中,主持人 Wailin Wong 和 Darian Woods 和来自美国 W.E. Upjohn 就业研究所劳动经济学家 Aaron Sojourner 一起探讨了由他提出的一个衡量员工与雇主之间权力平衡的新指标:
Labor Leverage Ratio (LLR),劳动力杠杆率。

要理解这个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白,「失业人群」这个群体内部存在着差异性,宏观上可以分为两类:
A. 主动辞职的员工
B. 被雇主辞退的员工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暂时不包括未就业人群,比如像刚毕业的学生群体)
接着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说明:
劳动力杠杆率 = 主动辞职的员工数量 / 被雇主辞退的员工数量 (LLR = A / B)
在这里我们假设一般的情况:
员工主动辞职说明他们本身工作能力更突出、具有更强的职位竞争力、拥有更多的职位选择空间,此时是「员工强、雇主弱」,所以「员工挑选雇主」。
而被雇主辞退的员工自身工作能力相对较弱、对职位的选择空间小,此时是「员工弱、雇主强」,所以「雇主挑选员工」。
当 A 的数值越大 B 的数值越小,则 LLR 的数值越大,这时选择权在员工手里,于是他们在找工作时员工可以为自己争取更高的薪资和更优的福利。
当 A 的数值越小 B 的数值越大,则 LLR 的数值越小,这时选择权在雇主手里,于是他们可以用相对更低的薪资更差的福利雇佣到价值远高于此的员工。
Aaron 提出,劳动力杠杆率的数值变动与经济政策 (economic policy) 和主要立法政策 (major legislation) 紧密相连。
当然,没有一个指标是完善的、理想的。例如疫情期间,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想辞职,而是不得已才放弃自己的工作,这就影响到「主动辞职员工数量」这个数字的真实性。而且当失业总人数增加,雇主有了更多选择时,平时不会开除的员工今天也能轻易开除了。
除此之外,种族、年龄、教育背景、地域差异等因素对于「劳动力杠杆率」的影响也无法从数据上直接看出来。
但至少,我们有了一种新的指标去衡量员工与雇主之间的力量博弈,多一个角度去理解目前就业市场和经济的状况。
我也很好奇目前国内的 LLR 是怎样的,但结合近一年的失业率体感来看,国内的 LLR 数值应该是逐渐减小的… 如果有了解或研究相关数据的同学,可以给我们发消息分享一下。
独处,当下,个人转变
今天要分享的第二个内容,是来自播客 The Rich Roll Podcast 的单集:Decoding Transformation: Presence Is The Residence of Potential
主持人 Rich Roll 是一名素食主义者、超耐力运动员 (ultra-endurance athlete)、健康倡导者 (wellness advocate)、公共演说家。
Rich Roll 也是一个比较励志的人,在 40 岁的时候,他下定决心摆脱困扰自己多年的吸毒、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两年之后,他就开始在 Ultraman 世界锦标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后来他也开始做播客,拍视频,写书,做品牌,Rich 自身的巨大转变也激励了很多人。
这集内容是他的一集 solo 节目,我们来听听 Rich Roll 讲讲他自己个人的变化,他人生的 transformation。

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下,transformation 的标准英文释义是: a complete change,也就是彻底的转换,这倒是与 Rich 本人的经历十分吻合,用词精准。
Rich 本人对于人生有很多思考,他觉得归根到底自己是在思考关于「变化」的本质 (the nature of transformation)。
In other words, how exactly does one go from where they currently reside physically, mentally, emotionally, spiritually, to where they aspire to be, to traverse the delta, the difference, the terrain of space time that exists between point a, who, and where you are now to point b, the future self of your imagination.
换句话说,一个人究竟如何从 Ta 目前身体上、思想上、情绪上、精神上所处的状态转变到 Ta 渴望的状态,穿越未知、填平差异、跨越时间和空间,从某个状态下的自己变成未来想象中的更好的自己。
「变化」是一个良性的开端,它可以激发更多的潜在能量,并让这些能量转化为行动,从而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良性循环 (perpetuating cycle of positive change)。
一个好的变化,最终会带来一系列的好的变化,让我们在方方面面都有所提升。
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做出改变」很难,虽然想,但总是无法坚持。
越无法坚持,就越觉得自己很失败,越感受到挫败,就越无法坚持。
所以核心问题是:
为什么有些人能改变,而有些人不能?能让一个人改变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我们看似能在很多心理咨询中、心理学书本里、社交媒体平台上......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最后常常还是无解。
为什么?
... because transformation isn't math. It isn't binary. It isn't linear. It's messy. It's complex, infinitely complex. It's confounding in what activates it. It's even more mysterious what sustains it.
因为变化不是数学公式。它不是二进制的,也不是线性的,它是杂乱无章的,它是复杂的,异常复杂。促使变化产生的原因令人困惑,能让变化持续下去的东西更让人不解。
变化这件事情,不按常理出牌,不讲科学道理。
Rich 说,他理解的变化的本质,是一种矛盾体 (paradox)。
它既是一门艺术 (art),也是一门科学;既是一种心态 (mindset),也是一种实践 (practice);是动 (action),也是静 (stillness);是精神的 (spiritual),也是实际的 (practical);是阴和阳;是一步一步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也是像闪电般突然腾空出现的神秘存在,却在眨眼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如何去更好的理解、去实践、去追求一种向上的转变呢?
Rich Roll 在节目中引用了马克吐温的一句话:
The two most important days in your life are the day you were born and the day you find out why.
人生中最重要的两天:一个是你出生的那一天,一个是你终于发现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
Rich 本人对此的解释大约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身体里都潜藏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潜力,或许只是没发现、或许是被外界环境抑制,但这种潜力总能在关键时刻显现。
Rich 相信,人都是往高处走的,为了自己,努力进化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同时,行动 (action) 会带我们找到那个 why 的答案。
想要为自己找个答案,最关键的是层层剥离自己身上的枷锁和伪装,屏蔽外界的干扰和声音,在内心深处某个地方,面对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Where is that place? Solitude. Presence is the residence of potential.
那个地方在哪里? 独处。当下,潜力就在这里。
怎么找到那个地方?
冥想 (Meditation) 和正向减压法 (Mindfulness)。
大家「不做某件事的理由」很多时候都出奇的一致:我太忙了没有时间。
当然,突然之间彻底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开始冥想可能确实不适应,所以 Rich 强调的是「尽量」。
尽量先踏出第一步。
他通过自身的经验告诉我们:越忽视、越逃避、越拒绝找到真我,反而会让我们生活的越浮躁不安,我们也会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直到我们真的痛苦害怕到不得不改变。
痛苦 (pain) 确实能促使一个人下定决心做出改变,Rich 本人就是,但正因为他是,他告诉我们,大可不必。
我们不是必须经历痛苦才能产生改变,我们可以主动拥抱正向的改变,这是一份人人都值得拥有的礼物。
静下心来,花时间与自己独处,尝试与最真实的自己面对面一次,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完全不同的一面。
And while you're at it, stop hiding. Stop apologizing for who you are. Stop waiting for someone else to solve your problems for you, because you are the one you've been waiting for. Because the world needs the best version of you and because the clock is ticking.
而当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再躲藏了,也不要再为你是谁而道歉,不要再等待别人为你解决问题,因为你,才是你自己一直在等的那个人。因为这个世界需要一个最好的你,因为时间在一点一点流逝,悄悄催着你再快一点。
以上这些话听起来太像鸡汤了是吗?
不是的,有些显而易见的却又很重要的东西,只是因为没多人能做到,才听起来像是没什么用鸡汤。
但是,如果你能静下来,与自己好好地独处,把自己的意识和精神调整到当下,你才能发现自己的能动性潜力。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Solitude 和 Presence,独处和在场。
听到这集节目之所以让我产生共鸣,也和我最近对自己状态的体悟有关。比如我每次写 Beads 邮件的时候,就是处在一种 solitude 独处的状态中,写得时间长了,就能慢慢感受到我在 be present,我是在场的,我是活在当下的,有些时候很难写,但也有些时候也会产生 flow 心流的状态。
而往往在这种时候,我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的思路甚至变得很清晰,当然也有混乱的时候,就像 Rich Roll 说的,是一种 paradox 的感觉。但是,不要排斥它,观察它,顺应它,接受它,慢慢地你会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真实状态和想法,从而发现自己的潜力,产生改变。
也很希望你能体会到这样的感觉。
See you next week.
April@Beads
About Beads
很多好东西,你都听不到。Beads 是一个专注分享国外优质播客内容的双语 newsletter,为你提取、总结那些 90% 的人听不到的、隐藏在声音里的一手信息、观点、和知识,和你一起拓展认知视野,每周一上午发送。
微博:@BeadsLetter
Twitter:@BeadsLetter
Email: [email protected]
Beads is proudly brought to you by Mar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