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ds
  • Posts
  • 你有「冒充者综合症」吗? | Beads #47

你有「冒充者综合症」吗? | Beads #47

失败审计、解法焦点与人类行为的 3 个盒子

Hi,

我是 April,这是 Beads 给你发送的第 47 封邮件。

截至这封邮件发出前,Beads 的订阅量达到了 1661,比上周净增 11欢迎新订阅的朋友!

我们的下一个小目标是 1.8K+ 订阅!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还请继续帮我们把 Beads 转发和分享出去,这对我们把这件事持续做下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Beads 的订阅地址是:https://beads.beehiiv.com

如果你对 Beads 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反馈,非常欢迎联系我们,我们的邮箱是:[email protected],也欢迎关注我们的 微博小红书Twitter(X) 账号,我们也会在上面不定期分享一些播客笔记。

OK,今天要给你分享来自 No Stupid Questions 的一集节目:Do You Have Impostor Syndrome?

No Stupid Questions 是播客网络 Freakonomics Radio Networks 旗下的节目,之前我们在第 26 封邮件中也分享过 Freakonomics Radio 的一集内容。

这档播客有两位主持人,其中一位是 Angela Duckworth。她是一名研究心理学家 (research psychologist),你或许看过她的书或者 TED 演讲,因为她写过一本超级畅销书《坚毅》(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Angela Duckworth 是宾夕法尼亚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Penn) 的 Rosa Lee 和 Egbert Chang 教授职位的首任获得者,是宾大-沃顿学院行为改进项目 (Penn-Wharton Behavior Change for Good Initiative) 的联合主任以及沃顿人力分析项目 (Wharton People Analytics) 的创始联合主任。同时,她也是非盈利研究机构人格实验室 (Character Lab) 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这家机构旨在利用科学研究更好地促进儿童成长。2013 年,在她 43 岁的时候,因在智力优势和人格特质在教育成就中发挥的作用的研究,获得了当年的麦克阿瑟奖 (MacArthur Fellowship)。

另外一位主持人 Mike Maughan 是体验管理和咨询公司 Qualtrics 全球洞察部门的主管,也是癌症研究机构 5 For The Fight 的联合创始人。

其实这档节目最早是由 Freakonomics 的创始人 Stephen Dubner 和 Angela 一起主持的,后来由 Mike 接替了 Stephen 的位置来做 co-host,因为 Stephen 实在是太忙了吧哈哈。

好,言归正传,这集的主题是讲 Impostor Syndrome 的,也就是「冒充者综合症」,我相信你一定对这个症状有所耳闻。

Do you have Impostor Sydrome?你有冒充者综合症吗?

换句话说,你有过这样的心理活动: 「完蛋…… 我并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他们迟早有一天会发现的,我会露馅儿的!」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症状,或者甚至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情况,那么今天这集节目,就让我们好好来看看这个症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我们该如何避免它。

什么是「冒充者综合症」 (Impostor Syndrome, IS)?

正式开始前,我们先来咬文嚼字一下,可能你也发现了,这里的英文不应该是 imposter 吗?怎么成了 impostor?

其实两个单词都可以用,而更正式的用法应该是 impostor,但是美语里大家用 imposter 用习惯了,大家也就不做刻意地纠正了。但在这里,我们还是严谨一点,因为和学术研究有关,我们还是用最正统的拼写方式 impostor。

Okay.

节目一开始,主持人 Angela Duckworth 就给搭档 Mike Maughan 读了一封他们最近收到的邮件,邮件发送者的署名叫做「一位匿名的艰难度日的博士后」 (Anonymous Struggling Post-doc,我已经有画面了) 。

光凭这个名字就让 Mike 不禁心疼起来,这位博士后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是 R1 大学 (代表做研究非常厉害的顶级院校,R = Research,如哈佛、MIT、CMU 等) 的助理研究员。然而,我一直在为自己的无能感或所谓的「冒充者综合症」而深受困扰。我经常质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进行未来的研究,以及领导一个研究小组。我的问题是:

「冒充者综合症」是真的吗?如果不是真的,还有更好的方式来描述这种无能的感觉吗?如果它是真实的,那么拥有这种感觉是否有助于激励我变得更加多产呢?最后,如果它是真实的,也不能帮助我们,那么我和其他像我一样的人到底能做些什么来,能把它变成一个积极的事情呢?谢谢你们。」

这样的情况都是真是存在的,且很多人都会遇到相同或者类似的情况,只是大多数时候,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会偏执地认为「只有我有这个问题」。这个现象我们在第 39 封邮件中重点介绍过,叫做「多数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对此还有印象的朋友知道,多数无知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叫做「孤独和无力感」。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不仅是你一个人,很多人都深受冒充者综合症 (IS) 的困扰,你并不孤独。

虽然 Angela 自认为是没有的,但身为心理学家的她突然对搭档 Mike 产生了好奇,并在节目中直接邀请 Mike 做了个小测试。

这些问题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一位叫做 Basima Tewfik 的教授开发的,Angela 只选取了五个问题问 Mike,回答时只能用「是、否、不太准确」这样的表达:

  • At work, people important to me think I am more capable than I think I am. 在工作中,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人都认为我比自己认知的更有能力

  • At work, others think I have more knowledge or ability than I think I do. 在工作中,他人认为我比自己认为的更有知识和能力

  • At work, other people see me more positively than my capabilities warrant. 在工作中,他人对我个人的看法比我个人的能力要更积极

  • At work, I have received greater recognition from others than I merit. 在工作中,我从别人那得到了比我自身价值更多的认可

  • At work, I am not as qualified as others think I am. 在工作上我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胜任

Mike 的回答分别是:否、否、否、否、否。

很明显,Mike 最终的「诊断结果」是没有冒充者综合症,主要还是因为他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与周围人对他的认知是相匹配的。

所以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冒充者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 IS) 呢?

这个答案其实很容易能搜索到,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尤其是高成就的个体,对自身智力、技能、成就等的一种自我怀疑行为。

但从以上这五个问答来看,其实 IS 的核心,是「外界认为我很好」与「我认为我不够好」之间的矛盾。于是我就开始害怕,害怕别人看到我眼中那个不够好的自己。

The core of Imposter Syndrome is not just what you think of yourself, and it's not jus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of you, it's the very specific case that other people think you're great and in comparison you think you're not as great.

冒充者综合症的核心不仅仅是你对自己的看法,也不仅仅是别人对你的看法,它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情况,那就是其他人认为你很棒,而你却认为你其实并没有那么棒。

Mike 在节目里分享了一个发生在大约 10 年前,对他事业影响很深的一件事情。

那时候 Mike 刚毕业不久,他所任职的 Qualtrics 公司也还是个刚刚起步的小公司,那时候他和一位叫 Johnny 的同事一起负责推出新的产品线、新业务等等。终于,两人想好了新产品的方向,但就在他们上线产品的大约 3 周后,对手公司 SurveyMonkey 也宣布推出了同样的产品线。

当时 Mike 就在想,他和 Jonny 其实都算是行业的新人,对行业的了解并不深,只是花一个月想了个点子出来试试水,其实心虚得很,但 SurveyMonkey 居然如此迫不及待想要模仿,于是他心里冒出一个念头:

If nobody knows what they're doing, then I might as well go for it and just run full speed ahead. We're going to do the best we can. We bring all the information that we can. We're doing a good job. But like we're all just kind of making it up as we go, so guess what, I might as well be the one that goes and does it.

如果没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我还不如全力以赴,全速前进。我们会尽力而为,我们带来了所有我们能带来的信息,我们做得挺好。但如果大家都是这样一边现编一边干活的话,那还不如就让我来去当第一个把这件事做成的人。

Angela 听完 Mike 的故事和反应后,评价说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心理反应。但现实是,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走向相反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完全是对手高估自己了,失去了自信。

Mike 是这样回答的:对我来说,这是学习,我不必什么都擅长。事实上我可能本来就不应该什么都擅长,这就是为什么你身边有一个团队,你希望他们比你聪明,至少在你有缺陷的地方。

星巴克 CEO Howard Schultz 曾经也谈到自己也有过冒充者综合症,但是他认为我们应该将 IS 带来的不安全感 (insecurity) 当做一种力量而不是弱点。一个强大的领导者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能够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脆弱 (vulnerability),而可以以此找到真正值得信赖的伙伴。

关于上述提到的是否能够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脆弱 (vulnerability) 这点,我们在第 7 封邮件《关于性与亲密关系的一些洞察》,第 20 封邮件《情绪袭来时,你需要一份「情绪地图」》和第 24 封邮件《金钱与爱、5C 决策模型、相亲的选择困境》中都有提到。

沃顿商学院的院长 Erika James 曾在 Angela 的课堂上谈到 Impostor Syndrome,并说到这与其他人对自己的期待 (expectation) 有关。

不管怎样,我们不是星巴克的 CEO,也不是沃顿学校的院长,我们可能无法具备他们那样强大的自信和能力,因此我们无法轻易打败 IS 带来的负面情绪。但至少现在我们知道,冒名顶替综合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别人有别人的标准,对我们产生了期待,而我们面对那些期待时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被高估了,觉得自己不配,甚至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害怕被别人发现自己的不足。

这就是冒充者综合症。

个人问题 vs. 社会问题

Angela 在节目里分享了最近一篇上半年刊登在《纽约客》(New Yorker) 的与 IS 有关的文章。这篇文章通过对两位创造了 Impostor Syndrome 这个术语的女性心理学家的采访,讲述了冒充者综合症的起源故事。

最初「Impostor Syndrome」 其实叫做「Impostor Phenomenon」,两位对此进行研究的女性心理学家名叫 Pauline ClanceSuzanne Imes。在这里特意提到两位心理学家的性别,是因为她们对 IS 前 50 年的研究其实都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以及她们心理学诊所接待的女性患者的经历。

尤其是那些自身成就很高的女性,总觉得自己是被高估了,觉得自己是冒牌货,是骗子。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普遍认为女性在很多情况下会有 IS 的问题。

文章New Yorker 刊登后,有人给编辑回信了,其中一位叫 Eric Weiner,是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 (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 的教授,Angela 在节目中分享了一个片段:

Unfortunately treating issues like impostor syndrome a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effectively pathologizes people, primarily, women who are living and working within systems that have been designed to make them feel like they don't belong and don't deserve to be there. Such treatment rewrites experience as an individual shortcoming.

不幸的是,把「冒充者综合症」这样的问题当作心理问题来处理,实际上会使人们「病态化」,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那些生活和工作在一个系统中的女性,这种系统的设计会让她们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也不配在这个系统中工作。这种治疗方法会将个体经验作为个人缺点来改写。

也就是说,以前人们认为 IS 是一个「个人心理问题」,是一个女性在职场、社会阶级等各种情况下感受不到归属感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但这应该不对,IS 应该是一个社会结构性问题 (societal structural problem),不该由个人全权承担。

Mike 也同意这样的观点。他曾经问一个在一家大型金融服务公司做人力资源主管的女性朋友,是否会有 IS 的困扰,朋友想都不想就回答说「有」,而且「每天都有」。

在行业中,他们缺乏前人的指导和经验,他们就像摸不清头脑的局外人 (outsiders)。还记得我们在第 21 封邮件如果你是一名女性新手管理者种提到的吗,女性在职场种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是非常普遍的。

Michelle Obama 在她的书 The Light We Carry 中讲述了成为「唯一」 (only) 和「第一」(first) 的概念。她说当你是「唯一」时,你需要承担起巨大的责任,因为你是那个为其他所有人打基础、做榜样的人。

说到这,我们可以感觉到,导致冒充者综合症很重要的因素,和「不属于」 (don't belong)、「局外人」这样的个人感受和经历有关。

被认定为一个 outsider,Angela 给我们列举了社会上 2 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性别 (gender) 和种族 (ethnicity)。

但有趣的是,在查阅了很多研究报告和系统性地回顾这个概念的发展后,Angela 发现很多研究指出,虽然我们普遍认为,女性患有 IS 的比例明显大于男性,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Angela 个人推测,其实男性和女性一样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和女性不同,他们不会主动说出口,所以我们就默认为他们没有问题。

Mike 也提到,经济学家 Steven Levitt 和 Flourish Labs 的创始人兼 CEO Obi Felten 在一次节目中聊到 IS,Levitt 在整理节目后听众发来的上千封邮件后发现,男性和女性认为自己有 IS 问题的情况是一样的,没有性别差异。

但对于不同种族的人来说,患 IS 的情况确实有些不同,少数民族 (ethnic minorities) 有 IS 的可能性偏高。

Angela 谈到了一个与之相关的研究,并提到了一个词 Skin-Deep Resilience。这是一种社会学现象,简单来说是指被边缘化的 (marginalized) 种族群体 (ethnic groups) 中的人,例如黑人、拉丁裔,他们反而很擅长自我控制,做事能坚持、有毅力。因为这些品质,他们能在学业或事业上获得成功。但同时,当科学家对他们进行生理学研究时,却发现他们往往会有超重、慢性病 (chronic diseases)、炎症性疾病 (inflammatory diseases) 等问题。

一个因自己的种族被边缘化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属于主流,格格不入,这种感受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就像患有 IS 的人也会因为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害怕被发现而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些压力最终会让这个人的心理、身体都出现问题。

所以,我们到这里可以知道,无论是 Sin-Deep Resilience 还是 Impostor Syndrome,由「归属感」而引发的极大的不安全感,会对人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怎么击败它?

既然 IS 会带来这么多严重的问题,那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与之对抗?

来看两个例子:

一名研究员总觉得自己工作做不好,再这么下去周围的人肯定会发现她能力不行,是个骗子。于是,她开始记录自己每次在实验室出错的情况。而最终实实在在的数据记录显示,她犯的错误纯粹是设备故障导致的,跟她本人没有关系。当她意识到这不是自己的问题时,一切都感觉不一样了。

哈佛商业评论 (HBR) 上有篇文章叫 You're Not An Impostor, You're Actually Pretty Amazing,作者叫 Kess Eruteya,她认为 IS 只是一种暂时性失忆,你只是暂时忘记了自己有多了不起,可以通过定期反思和反复提醒自己多优秀来缓解 IS 的情况。

第一个例子中研究员使用的方法我们可以叫做「失败审计」(failure audit),第二个例子中 Eruteya 提倡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为「解法焦点」(solution focus)

这两种方法都跟「注意力」有关。

我们质疑自己,因为我们总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点、或者其他人高估的事情上,所以这两种方法要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客观事实、或者自己擅长的事情上,从而意识到,很多错误其实不是自己的错,而自己也确实有很多优点。

Angela 给我们补充了另一个思考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类行为装进 3 个盒子 (three boxes of human behavior):

  • 盒子 1:所处客观情况 (objective situation)

  • 盒子 2:由客观情况产生的想法、理解 (thoughts)

  • 盒子 3:反应,包括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

所以对于冒充者综合症 ,Angela 认为可以有以下对照理解:

  • 盒子 1:外界的表扬 (praise)

  • 盒子 2:这种表扬其实是一种负担,认为自己被高估了

  • 盒子 3:情绪反应是焦虑和没有安全感。行为上可以分为两种:更加努力的工作以求满足别人的期待;或者自我设限 (self-handicapping),可以理解为破罐子破摔,干脆摆烂

所以结果就是,我们既要避免落入永不停歇的努力陷阱,又要防止自己陷入摆烂的消极态度。

Mike 联想到自己在 Qualtrics 工作的时候,大家总会提到一个观点:衡量能力而不是自信 (measuring the competent not the confident)。

在 Qualtrics 工作时,「数据」在彼此间沟通时非常重要,而当我们用数据去衡量一个人的能力而非自信时,各个研究结果都表明,白人男性总是表现得非常自信,甚至自信到让其他人觉得能力都无所谓了…… (某些白人男性的自信程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当我们在解决 IS 问题时,如果也试着用数据去衡量人的能力,Mike 认为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能有帮助,也就是说在第 2 个盒子里,大家都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晰的认知,而不是一味地对外界的表扬产生负面情绪,只认为自己不配。

而 Angela 听到 Mike 这样说,随即指出 Mike 在这里其实是改变了第 1 个盒子,也就是改变了客观情况,以往大家只是盲目地夸奖,现在有了数据支持,大家对于一个人的夸奖可以更客观、更实际,同时听者对自己的能力也能有更清楚的认知。

但是怎么说呢,人类行为的 3 个盒子环环相扣,互相影响,改变了第 1 个盒子说不定就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麻省理工学院的 Basima Tewfik 教授作为少数最早研究 IS 的学者,她发现有「冒牌货」这种想法的人,普遍有一种补偿 (compensatory) 的思维倾向。就好像说,「如果我没有别人想的那么优秀,那么我在人际交往时就要表现好些,让人觉得我好相处」。与此同时她也发现 IS 有其很负面的代价,比如自我设限,以及自尊心下降等等。

最后,如果你看完今天的文章只能记住一件事,那我希望是你可以意识到,「冒充者综合症」是一个普遍现象,是一个可能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有时候,错不在你,一切都还是能好转起来。

下次再出现这样的症状,不妨想想我们上文中提到的「失败审计」和「解法焦点」这两个方法,也想想那 3 个盒子的事情。

OK,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See you next week!

April@Beads

往期精选

关于 Beads

很多好东西,你都听不到。Beads 是一个专注分享国外优质播客内容的双语 newsletter,为你提取、总结、延伸那些 90% 的人听不到的、隐藏在声音里的一手信息、观点、知识、经验、趣味和审美,和你一起拓展认知视野。北京时间每周一上午 8:30 发送。(*不出意外的话)

你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到和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

微博:@BeadsLetter

小红书:@BeadsLetter

Twitter (X): @BeadsLetter

Instagram: @beadslettterx

Beads is a proud member of Marcast.

说明:以防走失,除了上述 Beads 的各个社交账号,也欢迎你扫描关注上方 Marcast 厂牌公众号,每隔一周,我们也会把 Beads 的内容同步过去。

See you everywhere!

Join the conversation

or to particip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