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建议当成提醒 | Beads #32
Kevin Kelly 的人生建议、消失的亚洲和人生旅途

Hi,
我是程程,这是 Beads 给你发送的第 32 封邮件。
截至这封邮件发出前,Beads 的订阅量达到了 1182,比上周增加 12,欢迎新订阅的朋友们!
Beads 的下一个订阅量小目标是达到 1.5K+,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我们非常希望你可以把 Beads 推荐给身边的朋友,让他们也来订阅,这对将会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你可以直接转发这封邮件,也可以直接分享 Beads 的订阅地址:https://beads.beehiiv.com
同时,为了让 Beads 更好、更可持续地做下去,我们也在思考会员付费订阅或品牌广告赞助的模式。我们比较偏向于品牌广告赞助的模式,因为我们希望可以保持 Beads 免费开放的订阅形式,我们也相信好内容值得给更多人带去启发和价值。
你是支持付费订阅的模式,还是广告赞助的模式呢?欢迎来信告诉我们,我们的邮箱是:[email protected]。
另外如果你对 Beads 有什么好的建议,也都非常欢迎联系我们,也可以通过我们的 微博 和 Twitter 账号 @BeadsLetter,随时 DM 我们。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来自播客 Conversations with Tyler 的一集节目 Kevin Kelly on Advice, Travel, and Tech
这个播客的主播 Tyler Cowen 是一名经济学家和作家,他目前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经济学系的教授,也出版过不少经济学相关的书,比如 The Great Stagnation、Stubborn Attachments、The Complacent Class 等等。
除了学术角色外,Tyler Cowen 还撰写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博客 Marginal Revolution。我看到他最新一篇博客文章是向大家征集想问 YC 创始人、写过《黑客与画家》的硅谷创业教父 Paul Graham 的问题,猜想不久之后他的播客就会放出采访 Paul Graham 的单集了,到时候可以一听。
今天这期节目采访的嘉宾非常有趣,他叫 Kevin Kelly,江湖人称 KK,今年 71 岁了。他涉足的专业和领域非常宽广,如果要介绍完他的经历的话,我可能得写好几页,所以我就先挑一些重点讲。

KK 是美国科技杂志 Wired 最早的创办人和主编之一,也是几本畅销书的作家,出版过几本探讨未来科技的书,最出名的就是之前在国内大火的《失控》 (Out of Control) 和《必然》 (The Inevitable)。
KK 在书中写到的很多内容非常有前瞻性,比如他在 1994 年出版的《失控》一书,就预见了当下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经济热点概念像数字货币、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等,也有人称他为技术发展的预言家。
KK 也是个很有智慧的人,非常热衷于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他在 68 岁生日的时候开始写一些给自己孩子的建议,在 70 岁生日时发布了一篇 103 条人生建议的 blog 文章 103 Bits of Advice I Wish I Had Known,这些建议在网上引发了很多转发和评论。后来出版社就找上 KK,建议他结集出版。
KK 就在这些人生建议的基础上修改和添加,最终集成了 450 条建议并最终在今年推出了新书 Excellent Advice for Living: Wisdom I Wish I'd Known Earlier。

给大家分享几条:
Rule of 3 in conversation : To get to the real reason, ask a person to go deeper than what they just did. Then again, and then once more. The third time’s answer is the one closest to the truth.
对话中的 Rule of 3 原则:要想知道真正的原因,让对方进一步解释他们刚才说的话。再问一次,然后再问一次。第三次的回答最接近真相。
If you are looking for something in your house and you finally find it, when you are done with it, don’t put it back where you found it. Put it back where you first looked for it.
如果你在家里找东西,最后找到了,当你用完它后,不要放回找到它的地方,要把它放回你最开始找的地方。
Taking a break is not a sign of weakness but a sign of strength.
休息一下不是虚弱的表现,而是有力量的表现。
To succeed, get other people to pay you;
to become wealthy, help other people to succeed.
要成功,让别人为你付费;
要致富,帮助别人成功。
Productivity is often a distraction. Don’t aim for better ways to get through your tasks as quickly as possible. Instead aim for better tasks that you never want to stop doing.
追求效率往往是一种误区。不要追求尽可能快地完成任务的更好方法,而是追求那些更好的让你永远不想停止做的事情。
Tyler Cowen 采访 KK 的这期播客节目也是围绕着「建议 (advice)」 这个关键词展开的。对了,KK 的声音听起来非常年轻,如果之前对他不了解的话,只听声音的话完全听不出来这是个 70 多岁的人。他要是出现在我面前,我大概也会忍不住找他询问一些建议。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KK 作为一个经常给出建议的人,他对「给建议」有什么样的思考。
如何评判自己给出的建议是好是坏
KK 过去已经写出过无数条建议了,有没有什么方面的建议是 KK 不太愿意给出的呢?
答案是:婚姻。
可能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吧,哪怕人生经验非常丰富的 KK 也在给婚姻和家庭方面的建议时非常谨慎。
KK 在给别人建议时的准则是,他只给出他自己真正相信和支持的建议 (I only put pieces of advice that I felt I could really stand by)。
比如他认为自己曾经给出的一个比较糟糕的建议是,让别人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为团队做点贡献」之类的事情。
回过头来看,他觉得这是不诚实的,因为他自己不会这样做 (I felt, in retrospect, that that was maybe dishonest, in the sense that I would not have done that myself. So I was advising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that I would not have done)。
主持人 Tyler Cowen 当场让 KK 评判一下这条建议是否是个好建议:Minimize deathbed regret (减少临终遗憾)。*这个也让我想起亚马逊创始人 Jeff Bezos 提出的「遗憾最小化框架」 (Regret Minimization Framework)。
KK 评价说这是一条好建议。
Tyler 又追问到这个建议会不会导致大家因为担心以后有悔恨而做太多事,甚至很多是无用的事 (Would it lead you to do too many things just so you don’t regret having missed out, but in fact a lot of it just amounts to nothing)。
KK 依然认为这是好的。
Most regrets that people have are not from things that they did, but from things that they didn’t do.
人们大多数后悔的是他们没做的事情,而不是他们做了的事情。
这句话相信大家在别的地方也见到过,但大家有想过为什么人比较容易后悔没做的事情吗?
The reason they do have regrets is that they understood that their reasons for not doing it are not really valid.
他们有遗憾的原因,是他们明白自己不去做的理由其实并不充分。
洞察人性了。
很多人当时选择不去做一些事情时给自己找的借口,可能在事后来看并不充分,于是就会后悔自己没做。
把建议当成提醒 (Use advice as a reminder)
KK 另一个一针见血的观点是,很多建议里提到的事情人们其实都了解,只是之前没有注意。
Everything good has already been said, but we just need to say it again. People weren’t listening. A lot of advice is really reminders of things that we already know. I think a good way to pay attention to advice is to encapsulate it in some way that you can remember and to remind yourself. They really should be called, maybe, reminders.
所有好的经验和建议都已经被说过了,但我们需要再说一遍,因为人们之前没有真正去听这些建议。很多建议实际上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的提醒。我认为遵循建议的好方法是以某种方式将其概括,以便你可以记住并提醒自己。它们真的应该被称为「提醒」。
我们在还是学生时就喜欢找人问建议,比如向成绩好的同学寻求学习方法建议。我小时候就很疑惑为什么学校不把这些建议做成课程直接教给学生呢。
KK 也认为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培养习惯的课程,就是那些经常在建议里被提到的好习惯。
The educational system could incorporate the idea of advice into its curriculum as a way of helping young people develop these principles in their own lives that they could be reminded of.
教育系统可以将人生建议纳入课程,作为帮助年轻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发展这些原则的一种方式,以便能够提醒他们。
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在社会上已经达到一定阶级和地位的成功人士总是会被问到有什么建议能够提供给大家。
Tyler 觉得大家询问建议的出发点也值得思考,到底是为了达到「我已经向成功人士咨询了建议」这种感觉,还是为了「建议」本身 (I feel maybe they want the feeling of having asked me rather than the advice)。8
KK 说通常热爱问建议的人可能是还比较年轻的人,比如学生咨询应该去哪所学校,应该学什么专业等等。
对于这些咨询问题,KK一般不会给出建议,因为他觉得如果不够真的了解提出问题的人,那么他就没办法给出合适的建议 (That kind of advice I’m very reluctant to give, and almost never answer, because I don’t feel I know that person well enough)。
不过他还是有一个通用的建议:
Try to work on an area where there’s no words for what it is that you do.
有点拗口,直译过来就是:你要去尝试从事一个还没有很多词汇可以描述你在做什么的领域。
人生是旅途
进入职场后,相信很多人都发现自己做的事情和学的专业毫不相关。如果把生活比作旅途的话,不必纠结和懊悔于自己的起点,出发的地方并不是终点 (It doesn’t really matter where you really begin, because that’s not where you’re going to end up)。
而且对别人说的建议也不一定要照单全收,要想想怎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比如向前辈咨询选专业,别人给出的建议是从他们定义的成功和好专业而来的。
可是别人定义的成功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KK 认为在人生这趟旅途中,一定要记得常常问自己:
Is this someone else’s idea of success?
这是别人对成功的看法吗?
What’s buried in me that I can do that may be a little bit different than others?
我的身上有什么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KK 自己是个很嬉皮士的人,他在自己 20 多岁的时候会搭便车去上班 (hitchhiked to work)。他开玩笑说,现在对于家里的晚辈,可能搭别人便车去上班已经行不通了,他想让他们骑自行车去上班。
其实他真的想让晚辈们做到的是在年轻的时候尽可能地独立 (trying to be as independent as possible when you’re young)。
深刻地了解自己、探索自我是人生旅途中一直要坚持做的事情。
消失的亚洲
KK 不仅把人生比作旅途,他自己也真的去了世界上很多地方旅行。
旅行和摄影都是他的爱好。
去年他出了一系列摄影集 Vanishing Asia,是他在亚洲 35 个国家的旅行回忆,用相机拍下了那些将要消失的服装、建筑和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长达 50 年的摄影项目,共拍摄了大概 20 万张照片。
在拍摄到的 35 个亚洲国家之中,Tyler 很好奇哪个国家的人最喜欢或者说最习惯于被拍摄?

答案是:中国。
而当地人最不喜欢被拍摄的国家是伊斯兰国家,比如土耳其东边或者巴基斯坦北边。如果你要去到这些地区旅游的话,记得避免对路人街拍哦。
KK 做这个摄影项目的初衷是记录那些快要消失的传统文化,其中一个关注的重点就是服饰 (costumes)。
他总结说缅甸和阿富汗是为数不多的两个还能找到很多人穿传统民族服饰的地方。
而为什么会重点关注传统服饰呢?
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越有可能保留传统服饰。因为如果一旦开始有钱,人们首先会拿钱去购买的东西就是由机器批量生产的衣服。
传统服饰一般都是手工制作的,而手工制作意味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时间 (It is an enormous amount of energy to make clothing by hand)。
可能 KK 关注不同文化下的传统服饰也是希望能记录下那些还没有被经济全球化触达到、因此现在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地区吧。
不要依赖相机去捕捉世界的美好
大家估计不难看出,爱好摄影的 KK 肯定也是个旅行专家。那他旅行装备一般都是什么样的呢?列出来给大家参考下:
相机、充电宝、移动硬盘
换洗衣物
医药急救包 (包含布洛芬,阿司匹林,抗生素)
胶带和强力胶
蚊帐 (mosquito netting),KK 说他对蚊子过敏
书,通常是 Kindle,但越来越多的他也会在手机上阅读
对蚊子过敏这种症状我也是第一次听说,KK 说他走到哪里都一定会带上便携式蚊帐。
对于旅行中拍照这一点,KK 还讲了一个故事。
他在年轻的时候骑自行车横穿美国,当时他没有带上相机。结果他就一路在想象面对雄伟壮观的景色时按下快门能拍的照片。还好多才多艺的 KK 带了画画的本子,所以他就靠画画来替代照相机记录美景。
他反思人们时刻想着靠相机记录美好瞬间是不是也是一种成瘾呢?
That, I think, was not necessarily healthy — to be so dependent on that framing to enjoy the world.
我认为,如此依赖照相机才能享受世界并不是很健康。
有时候看到美景或者想记录的瞬间,我们可以先用心和眼睛记录,好好感受那个瞬间,然后再用相机。
照相只是帮助我们记录瞬间的手段之一,完全依赖相机去记录得不偿失。
能学习到新知识的旅行就是最快乐的
对于非常热爱旅行的 KK 来讲,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呢?
他说旅行不是为了休息放松,而是为了学习新东西。
I’m happiest when I am encountering things I’ve never seen before, making me question and change my mind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ings. That makes me supremely happy and content.
当我遇到从未见过的事物时,我最快乐,这使我不断质疑并改变我的想法,试图理解新事物。这使我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
所以 KK 心目中完美的旅行就是能够让他一直学习新事物的旅途。
他旅行是为了去了解世界的不同,然后带着一种全新的自我认知和新的可能性回来 (I head out to confront the otherness in the world. To come back with a new sense of who I am, a new sense of what’s possible)。
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此旺盛的 KK 在旅行中最常犯的错误又是什么呢?
安排得太满,想做的事情太多。
There’s a tendency to always want to keep moving, but often what I’m looking for is right next to me.
我总是有种想要不断赶路的倾向,但往往我要找的东西就在我身边。
而主持人 Tyler 觉得自己旅行常犯的错误是:反复去同一个地方。
比如纽约和伦敦他去过很多次,可是毕竟人的生命有限,他觉得反复去同一个地方可能意味着去探索新地方的机会就减少了。
于是他很好奇 KK 有没有什么方法来决定下一个旅行目的地。
KK 说他会从两个方面做衡量:
这个地方和世界上其他地方有多大程度的不一样 (otherness)
到达这个地方的难易程度 (the ease of getting somewhere)
不过很多时候,去一个地方的难易程度容易被错误预估。
比如 Tyler 说他之前计划去埃塞俄比亚一个叫 Gonder 的地方时以为会很困难,没想到出乎意料的简单和轻松。
所以,旅行也是一个让我们慢慢消除对世界的误解的好途径。
另外一个我很认同的点是,KK 在回顾自己对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了解过程中,同时感受到了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性是因为无论国籍种族和肤色,人们对舒适生存条件的追求是一致的。
然而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待物品的价值观是有差异的,大家可能对于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面对世界上和我们自己不一样的文化,发现和欣赏相似性,同时尊重差异性。
求同存异,会让我们更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奇妙。
和孩子一起旅行
我经常听到已经有小孩的朋友说,带着小孩子旅行会有很多麻烦。
KK 自己经常带着小孩旅行,他也建议大家都这么做。
There were far less issues or trouble than we imagined.
带着孩子一起旅行的困难和麻烦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很多。
KK 曾经带着女儿去西藏旅行。
可能是因为文化太陌生了,KK 感觉到小孩子们有点害怕和不感兴趣,她们可能宁愿在火车上玩纸牌也不想看看窗外的景色。
但是 KK 后来意识到,尽管在当时小朋友们可能无法理解不同的文化和现象,但经历过的这些事情其实一直都在他们的脑袋里,可能在未来不经意的时刻,他们就能突然明白了。
Even though they maybe didn’t appreciate it at the time, or seem to be paying attention, they were actually reprocessing later as they grew up, and those trips became more important to them than they were at the time.
即使当时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或者似乎没有在关注,实际上他们长大后会重新思考,那些旅行会变得比当时更加重要。
OK,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KK 本人就像是一个神奇宝藏,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见解以及对未来科技趋势的预测,感谢兴趣的朋友去他的个人网站 kk.org 读读他的文章。
在更了解他了之后,我大概也明白了为什么他能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频输出,我想是因为他持续不断的对世界和身边新事物的好奇心吧。
See you next week.
程程@Beads
往期精选
关于 Beads
很多好东西,你都听不到。Beads 是一个专注分享国外优质播客内容的双语 newsletter,为你提取、总结那些 90% 的人听不到的、隐藏在声音里的一手信息、观点、知识,和你一起拓展认知视野。北京时间每周一上午 8:30 发送 (*不出意外的话)。
微博:@BeadsLetter
Twitter:@BeadsLetter
Threads: @beadsletterx
Email: [email protected]
Beads is proudly brought to you by Marcast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