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ds Newsletter
  • Posts
  • 玩耍的丧失, 固执与注意力, AI与生成式艺术, 灵感与创作: Brian Eno 的工作室访谈 | Beads #123

玩耍的丧失, 固执与注意力, AI与生成式艺术, 灵感与创作: Brian Eno 的工作室访谈 | Beads #123

你是你自己注意力的牧羊人

Hi,

我是李马克,这是 Beads 给你发送的第 123 封邮件。

欢迎加入 2500+ 朋友一起订阅 Beads Newsletter:https://beads.beehiiv.com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还请继续帮我们把 Beads 转发和分享出去,这对我们把这件事持续做下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对 Beads 有什么好的建议、反馈或者合作的想法,都非常欢迎联系我们,我们的邮箱是:[email protected],每封邮件我们都会及时回复。

同时,为了确保大家能够及时地收到 Beads 相关的最新信息,非常推荐你关注我们的 小红书微博Twitter(X)、Threads 账号,每期 newsletter 发送后,我们也都会同步社交账号提醒;另外我们也会在社交账号上不定期分享一些播客笔记内容和简短的 take-aways。

成为 Beads 的年度会员,是支持我们最好的方式。

目前你可以通过以下 3 种方式订阅 Beads

  1. 通过 Beads 官网订阅,这是确保最佳阅读体验的唯一方式,费用为 $25/年,到期自动续费,订阅地址:https://beads.beehiiv.com/upgrade

  2. 通过 Beads 的 Substack 订阅:https://beads.substack.com

  3. 不方便使用外币信用卡支付的朋友,也可以通过国内的小报童平台订阅,费用为 ¥188/年,同时支持邮箱和微信端阅读,比官网更新滞后一周,到期需手动续费,订阅地址:https://xiaobot.net/p/beads

  4. 关注 Marcast 厂牌公众号,单篇付费阅读,通常比官网更新滞后一周

「付费订阅会员」除了收到我们每周的 newsletter 外,还可以解锁 Beads 往期所有内容的 Web 网页版的阅读权限,以及获得未来的新增权限;「免费订阅用户」每个月会收到至少 1 篇免费内容。

当然,付费订阅会员也可以随时取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请勿使用「QQ邮箱」订阅和支付会员费,我们使用的邮件平台对 QQ 邮箱有一些限制,所以无法订阅和支付成功,可以使用其他邮箱订阅和支付。

非常期待你成为 Beads 年度会员!

这期想和你分享一集 Apple Music 的音乐人访谈,你可以在他们的 YouTube 频道看到这个系列访谈的视频版本。这期对谈的嘉宾是 Brian Eno,或许你有听说过他。

最近 Eno 写了一本新书叫《艺术是做什么的:一个未完成的理论》(What Art Does: An Unfinished Theory),主持人 Zane Lowe 就来到 Eno 的工作室和他聊了聊这本书里的观点,也聊了聊其他和音乐相关又不相关的事。

Eno 是我很敬仰的一位创作者和艺术家,这期 newsletter 我就把这个访谈里给我带来触动的几个点分享给你。

谁是 Brian Eno?

开篇我们还是先来简单介绍一下 Brian Eno,更多详细的背景资料你也可以去看看他的维基页面

1948 年,Brian Eno 出生在英格兰东南角的一个叫 Suffolk 的小镇,今年 77 岁。他的身份有很多,音乐人、制作人、作曲家、视觉艺术家、生成式艺术创作者、思想家、艺术哲学家等等等等…… 可以说 Eno 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跨界艺术家之一,他一直在探索和重塑着艺术与技术的边界。

Brian Eno 在音乐领域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他开创了「氛围音乐」(Ambient Music) 这个流派 (genre),Ambient Music 这个词就是他创造出来的,比如我推荐你去听听他的一张专辑 Ambient 1: Music for Airports,我想你会爱上。

Brian Eno 的音乐创作有一个很重要的核心概念就是:乐不必占据注意力,而是成为环境的有机部分。这也就是我听他的作品最强烈的一种感觉,你能从他的音乐中听到一种「异常的平静感」,这种感觉不是叙事性的,而是空间性的,氛围性的,要是不注意,你甚至会忘记它的存在。Eno 用他极简的音乐创作思想,一直在探索音乐或者声音的各种可能性,他的这种创作思路,也深刻影响了后续的电子乐、新世纪音乐,甚至冥想文化……

Eno 年轻的时候也玩儿乐队,他曾经是 Roxy Music 这个乐队的合成器手,离开乐队后开始制作个人专辑,在当时,玩儿他们这种大家都听不懂音乐的人都被称作「先锋派」(Avant-garde)。

当然,Brian Eno 不只自己玩音乐,还和很多世界著名的乐队合作制作过他们的经典专辑做,比如 David Bowie 的「柏林三部曲」(The Berlin Trilogy):Low (1977)、Heroes (1977)、Lodger (1979);U2 的专辑 The Joshua Tree (1987)、Achtung Baby (1991);Coldplay 的专辑 Viva la Vida or 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 (2008)、Mylo Xyloto (2011) 等等等等。

虽然在音乐领域声名大噪,但 Eno 一直以来有一个给自己的称谓就是「非音乐家」(non-musician)。

另外,Brian Eno 也是由 Stewart Brand 发起的 The Long Now Foundation 的创始成员之一。Eno 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一直关注气候变暖议题,以及在这个访谈视频里你也会看到 Eno 的左胸别着一个巴勒斯坦的国旗胸章,他也曾在公开场合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

总之,Eno 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宗师级人物。

玩耍的丧失

这个访谈是在 Brian Eno 的工作室里拍摄的,Eno 的工作室位于西伦敦的 Notting Hill,对,就是那个诺丁山。

但 Eno 从来不把他的这个工作室叫做「工作的地方」(work),而是「玩儿」(play) 的地方。

It's funny. With music, you never say I work music. You say I play music. Which of course is true. But I think all creative job is sort of play. Play as a way of exploring things, you know, play is when you try something out for fun. You sort of watch what you're doing and the consequences feedback into your life and what you do in the rest of your life, I think.

有意思的是,说到音乐,你不会说「I work music」,你会说「I play music」,确实是这样。但是我觉得所有创造性工作都是一种「玩耍」。玩耍是一种探索事物的方式,是一种当你尝试做一些事情为了获得乐趣。你在玩耍中观察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这些反馈会融入你的生活以及你生活的其他方面,我想。

孩子们通过玩耍与周围的世界互动,这是他们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

但是,当一个孩子长大后,他被教育要通过课本来学习,渐渐地丧失了玩的能力,也很难体会到真正的乐趣。

在 Eno 眼里,这种「玩耍的丧失」是一种资本主义社会让人们「为顺从做好的准备」。你进入这个系统接受教育,之后被安排在某个位置上,成为「消费者」,在资本主义的语境下,我们越顺从,我们作为消费者就越有用。只要我们能很好地融入体系,去工作,从而维持整个社会机器的运转。

而玩耍在某种程度上是混乱的,资本主义可不会鼓励你这么做,因为这些活动没有效率,不能产生直接的利益。甚至玩乐是危险的,它很可能产生颠覆这个系统的事物。

Eno 说这并不是阴谋论,这只是事物的演变方式。

关于这个话题的更多思考,我推荐你去听 Marcast 厂牌旗下播客《迫切提问》的一集节目:《为什么说成年人最大的困境就是「不会玩」?

注意力与固执

一方面我们被社会和时代裹挟着丧失了玩耍的能力,另外一方面我们又被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抢走了宝贵的注意力 (attention)。

社交媒体的建立并不是为了让人们更快乐,它的存在是为了最大化用户的参与度 (engagement),这种参与度可以用来转化成为利润 (profit)。所以,如果社交媒体想要最大化提高用户的参与度,没有比让人们愤怒、怨恨、焦虑等等激发这些负面情绪更好的方式了。 

Brian Eno 认为艺术家身上那种「顽固劲」(stubborness) 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因为在当今的时代,没有什么比我们的注意力更重要的东西,而这种顽固恰好保护了他们身上宝贵的注意力。

他们拒绝被抢占,拒绝被安排,拒绝被分散。

关于生成式艺术 (Generative Art)

2024 年,著名的纪录片导演 Gary Hustwit 指导了一部关于 Brian Eno 的纪录片,片名就叫 Eno

这部纪录片的特殊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部「生成式纪录片」(generative documentary),每播放一次都是一部新生成的纪录片,和之前的版本都不一样。这个纪录片的所有素材来自 Brian Eno 的 30 小时采访和他之前档案中的 500 小时镜头,然后通过一个专门的编程算法实现。

用一部「生成式纪录片」来记录一个「生成式艺术家」的思想,没有比这个更合拍的 idea 了,但 Brian Eno 坦诚说在拍这个纪录片的素材时,他感觉并不舒服,因为镜头总会把他从「当下」(present) 拉走,把他带到未来的状态在反过来审视现在的自己。

说到艺术 (art),Eno 认为大众对其有一种普遍的误解:大家以为艺术家在脑袋里中有一些尚未实现的东西,而搞艺术的过程就是让这些想法变成现实。

Eno 说他认识的艺术家里,没有一个是这样工作的。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怎样的呢?他可能脑子里有一些初始的想法,但他不知道是什么,而真正开始创作后,他才开始了对这个东西的理解过程。

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你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找到方向的,而不是把你已经想好的东西落实下来。你的作品不是一个结果,它是一个过程。

如果你是一个建筑师,你必须提前规划好一切,否则建筑就会倒塌。但在艺术中,如果它倒塌了也没关系。  

这一点其实和玩耍的过程很像,玩耍中不存在失败,你只会在玩耍中学习。

另外再说到「生成式艺术」(generative art),Eno 认为很多人对其的误解在于,他们会认为一个艺术家设计了一个系统,然后这个系统会自动为你完成所有的工作。

这种想法忽略的一个事实:如果你想要一个系统做产出有趣的作品,那它就必须得有非常有趣的输入才行。

这种输入需要精心的策划,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还有在输出端的大量筛选,也同样需要大量的工作。这一点其实就和现在的 AI 大语言模型很像,你的模型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给它怎样质量的数据训练,以及在输出层面不断给予反馈调整。

我们人类的大脑,不也是这样的吗?你想要自己的大脑和别人的不一样,你想要拥有独特的知识结构,那么你的输入就不能和大众一样,你得精挑细选,慎之又慎。

在这里 Eno 也举了一个我觉得非常好的例子:风铃 (wind chime)。

风铃就是一个生成式音乐系统,它的每一次撞击都不一样,你不会得到相同的一组音符。它看似简单,但你也需要决定你想要设置怎样的音阶,每个钢管之前的距离要多少,你要把它挂在哪里,这都需要你去考虑。

Brian Eno 和朋友 Peter Chilvers 合作开发过一款叫做 Bloom 的 app,你可以在苹果商店里下载到,这是一个可以让用户生成属于自己的音乐的软件。另外在访谈里,Brian Eno 还在自己的电脑上给 Zane 演示了一款叫 Shuffler 的音乐程序,它可以把 Eno 电脑里已经做好的一些音乐片段重新随机组合或者拼贴生成一段新的音乐。

而 Eno 电脑里存着 10,000 多个音乐片段,那这样的组合生成方式就是一个天文量级。

对现在 AI 的看法

和 Eno 对社交媒体的看法类似,他认为 AI 技术本身是好的,但它们现在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公司手里,成了资本的工具。

如果一个产品被设计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化利润,那么它对人们和社会就是有毒的。

反之,如果它是在一个非营利的开源环境中开始的,那将会有所不同,因为最大化用户的参与度不会成为整个项目的核心,人们会用它去做更多让你想不到的事情。

灵感和创作

在聊到关于创作的时候,Zane 问 Eno 他会遇到 Writer’s Block 这种情况吗?

在 Eno 这里 Writer’s Block 就是一个伪命题,他在这引用了一句毕加索 (Picasso) 的话:

Inspiration does come, but it has to find you working.

灵感确实会来,但他只有发现你正在工作的时候才会来。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进入某种瓶颈期,没有什么灵感,就去给自己找点其他事情做,比如 Brian Eno 除了做音乐,他也会做一些生成式灯具,你会在视频中看到他做的那些美丽发光盒子,那些盒子的灯光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

如果你要搞创作,你要做一些平凡 (mundane) 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想写出一部伟大的小说,你可以先尝试给好朋友写一封信。一个运动员需要每天训练,才能在比赛时发挥应有的状态。

总之,每天做点什么,让自己保持状态。

你是你自己注意力的牧羊人

这里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注意力的话题,Eno 在他的新书里提到,你必须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究竟喜欢什么? (What is it you really like?)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乎你的注意力会放在哪里。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就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

Eno 边给 Zane 泡茶边说了一句全集最让我喜欢的一句话:

You ought to be the shepherd of your own attention.
你应该成为自己注意力的牧羊人。

在守护注意力上,你要成为一个像 Eno 在前面说的「固执的艺术家」,别让你的注意力被偷走。  

人会死,但艺术作品永生

为什么要创造艺术?

因为艺术在你死后,还能自然生长。

就像 Brian Eno 做的生成式艺术一样,它永远在变化,永远处在一个「过程」之中。即使你死了,你创作的艺术作品还在这个宇宙中不断地生长。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老子在《道德经》里的那句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个访谈我前后看了两遍,看到 Eno 给主持人泡茶那里甚至有点感动,因为我看到曾经一个年轻先锋的艺术家,现在老去,但还在坚持创作。

有些人的存在,就已经是一个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于有一点价值。

See you next week.

关于 Beads

很多好东西,你都听不到。Beads 是一个专注分享国外优质播客内容的双语 newsletter,为你提取、总结、延伸那些 90% 的人听不到的、隐藏在声音里的一手信息、观点、知识、经验、趣味和审美,欢迎加入 2500+ 朋友一起拓展认知视野。北京时间每周一上午 8:00 发送。

你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到、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

如果你也想开设自己的 newsletter,欢迎使用 beehiiv 平台。

*Beads is a proud member of Marcast.

说明:以防走失,除了上述 Beads 的各个社交账号,也欢迎你扫描关注上方 Marcast 厂牌公众号收取 Beads 的动态。

See you everywhere!

Reply

or to participate.